九九那个艳阳天,18岁的哥哥坐在小河边。——民歌
18岁,是浪漫的时期;18岁,是热情的时期;18岁,是激情四射时期。
当处于热恋中的18岁的小哥哥正坐在小河边等待着妹妹到来时,同样18岁的王希孟已经创作出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青绿山水画《千里江山图》。
早就知道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了,也看过多种版本的该画画册和一些介绍该画的文章。虽然对该作品的精美在心里上有所准备,但真正看到该画时,还是感觉到心灵被深深震撼了。
一看到该画原作,马上被那璀璨的色彩带入了艺术的王国。蓝色和绿色的重彩,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,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。画面气度恢弘,雄浑壮阔,如锦似绣,华贵靓丽,青绿灿烂,苍翠欲滴。“山中琉璃境,物外琅琊溪”,主体颜色的蓝,带来一种缥缈仙境的感觉,有一种涤荡心灵的纯粹。画中山水曲折回环,跌宕有致,有抑扬顿挫之势,犹如一首舒缓的古典乐曲,其节奏感鲜明且优雅的旋律,在不断的变调过程中令人如痴如醉。虽然画幅仅仅十几米,但让人似乎真正看到了千山万水而浮想联翩。那山是仁者的山,绵延千里,可行、可观、可游、可居;那水是智者的水,碧波万顷,可赏、可荡、可泊、可栖。山水之间荡漾着赤县神州数千年的诗情画意。
悠悠的欣赏、慢慢的品味、细细的琢磨,就能感觉到那千里江山之中有诗经中的风花雪月,有楚辞中的崇山峻岭,有曹植的洛神,有七贤的竹林。似乎可以看到李太白的天姥山,看到张若虚的春江,看到欧阳修的醉翁亭,看到苏东坡的赤壁。看,在画中优美的山谷中,茅屋里坐着的似乎是刚刚采菊归来的陶渊明,正悠然的观望着南山。而不远处的水榭上,身着白衣的陈子昂吟唱着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峰回路转,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一望无垠的洞庭湖,湖畔的范仲淹正在为天下忧而忧。在曲折的港湾里,无数的鸥鹭似乎正在等待李清照“误入藕花深处”。在长达12米的画卷中,有长桥卧波、亭桥观流、空堂幽坐、台榭话古、渔港归帆、轻舟出航、苇塘鱼隐、蘋花汀草、云闲水远、小院闲窗等许许多多的画面,而每一幅画面都是一首优美的诗词。
作为青绿山水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,千百年来,有多少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膜拜在该幅画下,痴醉于画中的山川秀色。但同时人们也在质疑,一位18岁的年轻人能够创造出这样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伟大作品吗?而画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似乎昭示了后人们正确的答案:“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。希梦年18岁,昔在画学为生徒,招入禁中文书库,数以画献,未甚工。上知其性可教,遂诲谕之,亲授其法。不踰半岁,乃以此图进。上嘉之,因以赐臣京,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。”这段大宋书法高手蔡京的题跋,揭示了《千里江山图》的画家王希孟以及画作后面的道君皇帝宋徽宗,演绎了艺术史上的铿锵三人行。
那是一个艺术史上最为伟大的时代。陈寅恪说:“华夏民族的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960年,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,实行以文立国的国策,促进了华夏文化全方位的蓬勃发展,特别是精致典雅的文化全面发展。除了辉煌的宋词,宋朝的散文、书法、绘画都达到了空前甚至绝后的高峰。
在绘画方面,宋代在五代南唐、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设立翰林图画院,以培养绘画人才。李成、范宽、荆浩、关仝、董源、巨然都在画院影响空前。画院集中了当时优秀的画家,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。郭熙、燕文贵、张择端、马远等都是画院里的专职画家。文人画在宋代也形成了潮流。文人士大夫对参与绘画及对绘画作品的收藏、品评蔚然成风,许多文人以画作即兴抒怀,提高了绘画艺术的审美情趣。仲仁、扬无咎、文同、苏轼、王诜、米芾等许多士大夫不仅亲自绘画,而且在绘画理论上也有建树。专职画家与文人共同推动了绘画艺术的高峰。
而宋徽宗更是当时的艺术集大成者。这位“诸事皆能,独不能为君耳”的帝王,“输了帝国却赢了美”。他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,将自己的美学观念深深注入社会的各个方面。他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瘦金体,他的瘦金体书法既有“天骨遒美,逸趣蔼然”的灵秀韵味,又有“屈铁断金”的强烈个性。宋徽宗善画,他的画色彩鲜明,构思巧妙,形神兼备。他创立了细绘花鸟、重视写生的工笔画风。宋徽宗精于茶艺,他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《大观茶论》。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官窑,把在字画上无法体现的立体器物之美,毫不吝啬的倾注在瓷器上,甚至别出心裁,命当时定窑、汝窑等工匠模仿鼎、彝、盘、樽等青铜器烧制瓷器,巧妙地将青铜器和瓷器结合起来,艺术地完成了青铜器与瓷器的“混搭”。宋徽宗喜诗爱词,他以“野水无人渡,孤舟尽自横”“嫩绿枝头红一点,恼人春色不须多”“看画归去马蹄香”“竹锁桥边卖酒家”等诗句为题,为画院考录画师,给画院注入了“文人画”的气质。更重要的是宋徽宗对道教的追寻让他执迷于雅致和极简的大美,在道家“静为依归”“清极遁世”的理念下,他对青色情有独钟。
蔡京是一名才华横溢而又臭名昭著的奸相。徽宗时期艺术的大发展,他做出了很大贡献,但靖康之祸也与他的为政不无关系,所以其被列为北宋末年的六贼之首。蔡京的书法姿媚豪健,痛快沉着,体现宋朝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。被当时评价为“冠绝一时”“无人出其右者”,连一向狂傲的米芾都在书法上自叹不如。
政和三年,既1113年,王希孟画出了《千里江山图》。这一年,王希孟18岁,宋徽宗31岁,蔡京66岁。此前几年大宋持续太平,府库充盈。于是蔡京向宋徽宗提出丰亨豫大之说,极力鼓动宋徽宗大肆挥霍。丰亨豫大也成为宋徽宗的美学理念。
王希孟是宣和画院的学生。通过在画院的学习,他不但掌握了许多绘画技巧,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。在画院里与高手之间的交流,更加幸运的是得到宋徽宗这个艺术大师的青睐与指点,王希孟的画艺突飞猛进。天才的学生、卓越的导师、艺术的氛围,再加上可能是来自当时书法第一高手蔡京的斡旋,王希孟很快脱颖而出,《千里江山图》应运而生。
18岁的年龄,正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境界,更何况王希孟得到了皇帝的提携。于是王希孟用最好的宝石颜料,在最好的绢布上,用激情与浪漫抒发胸臆,笔意俱全,画出了最光彩耀目的山光水色,画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、自由恬静的心境,画出了丹青之绝唱,画出了青绿的巅峰,画出了诗的境界、词的韵味,画出了王希孟心中最美的山水,也画出了道君皇帝心中最美的江山,永远灿烂的江山。